首页学院概况教育教学师资队伍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党团工作
当前位置: 首页>>师资队伍>>导师信息>>正文

鞠彦忠-1

时间:[2020-03-31]  来源:

姓名:鞠彦忠

办公电话:0432-64806429

手机:13843229226

Email :juyanzhong@126.com

主要学历及工作经历:

鞠彦忠,二级教授,博士生导师,男,1963年生人,吉林省大安人。19857月毕业于东北工学院,获学士学位,19881月毕业于东北工学院,获硕士学位,20044月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,获博士学位。吉林省首批高校“学科领军教授”,吉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,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人选,吉林省高校教学名师。现任建筑工程学院院长。

主要社会兼职:

1.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建设专业委员会委员;

2.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输电专业委员会委员;

3. 吉林省土木建筑学会理事;

4. 吉林省电机工程学会输电专业委员会主任;

5. Journal of Materials in Civil EngineeringASCE)、Reliability Engineering   and System SafetyEngineering Structures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Structural Concrete、土木工程学报、工程力学、振动与冲击等多个期刊审稿人。

主要研究领域及指导硕士生研究方向:

1. 输电线路状态评估;

2. 输电线路导线微风振动与防振技术;

3. 输电工程防灾减灾理论与应用研究;

4. 活性粉末混凝土材料与结构;

5. 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。

主要著作和论文:

[1] 活性粉末混凝土及其柱类构件的抗震性能[M]. 科学出版社,   2015

[2] Bonding   behavior between reactive powder concrete and normal strength concrete [J].  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, 2020.SCIEI

[3] Mechanical   properties of 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reinforced with basalt fiber and   polypropylene fiber [J].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, 2019. SCIEI

[4] Crack   resistance properties of HPFRC beam-column joints under cyclic load [J].   Advances in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, 2019. SCIEI

[5] Study of the   Ultimate Load Capacity of K-Type Tube-Gusset Plate Connections[J].  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eel Structures, 2018SCIEI

[6]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Wind-Induced Dynamic Response of Power   Towers and Four-Circuit Transmission Tower-Line System[J]. Shock and Vibration, 2018SCIEI

[7] Field test and   numerical simulation on bearing capacity of squeezed branch pile in   Transmission line[J]. Mechanics, 2017. SCIEI

[8] Nonlinear  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the Ultimate Strength of Tube-Angle Combo Tower   K-Joints[J]. Strength of Materials, 2015. SCIEI

[9] Influence of   axial compression ratio on seismic behavior of reactive powder concrete (RPC)   beam-column joints[C]. 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, 2014 EI

[10] A nonlinear   model for beam-column joint based on OpenSees [C].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,   2014 EI

[11] Experimental   Investigation on Stress-Strain Curves of Reactive Powder Concrete under   Uniaxial Compression [C].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, 2011EI

[12] 混杂纤维RPC力学性能试验研究[J].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,   2019.EI

[13] 支盘群桩在复合荷载作用下的承载特性研究[J].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,   2019EI

[14] 活性粉末混凝土梁柱节点抗裂性能试验研究[J].   中南大学学报(自然科学版), 2019. EI

[15] 钢筋活性粉末混凝土框架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[J].   振动与冲击, 2018.EI

[16] 基于简化拉-压杆模型的钢筋活性粉末混凝土框架边节点受剪承载力研究[J]. 工程力学, 2017.EI

[17] 活性粉末混凝柱恢复力模型的试验研究[J].   中南大学学报, 2015.EI

[18] 活性粉末混凝土(RPC)梁柱节点抗震性能非线性有限元分析[J].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,   2015.EI

[19] 钢管角钢组合塔节点极限承载力影响因素分析[J].   中南大学学报, 2014. EI

[20] ACCC塔线体系在风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[J]. 振动、测试与诊断, 2014EI

[21] 四回路钢管角钢组合塔的风振响应分析[J].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, 2014.EI

[22] 活性粉末混凝柱抗震性能的试验[J].  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, 2013.EI

[23] 不同钢纤维掺量活性粉末混凝土力学性能的试验研究[J].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, 2013.EI

[24] 低配筋铁路桥墩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[J]. 铁道学报,2004.EI

[25] 用小波神经网络检测结构损伤[J]. 工程力学, 2003.

[26] 低配筋大比例尺圆端型桥墩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[J].土木工程学报,2003.EI

[27] 玄武岩纤维RPC基本力学性能研究[J]. 硅酸盐通报, 2017.

[28] RPC-NC组合梁弯曲承载力的影响因素[J]. 实验力学, 2017.

[29] 活性粉末混凝土抗压强度影响因素研究[J].   混凝土, 2017.

[30] 挤扩支盘桩抗拔承载性能试验研究与数值分析[J]. 科学技术与工程,   2016.

[31] 输电塔   X 型节点的试验研究及有限元分析[J]. 科学技术与工程,   2016.

[32] 钢管角钢组合塔变坡节点承载力研究[J]. 中国电力,   2016.

[33] 钢管十字插板连接承载力试验研究及有限元分析[J].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,   2016.

[34] 基于ADAMS平台的张力架线动力学仿真分析[J]. 水电能源科学,   2014.2

[35] 不同养护条件下钢纤维掺量对RPC强度的影响[J].   混凝土与水泥制品, 2015, (4): 42-44

[36] 粉煤灰掺量对活性粉末混凝土强度影响的研究[J]. 混凝土,   2014.

[37] 风荷载作用下螺孔间隙对输电塔变形的影响[J]. 水电能源科学,   2013.

[38] 抗冰过载保护金具对输电线路的影响分析[J]. 水电能源科学,   2013.

[39] 季冻区路用活性粉末混凝土的耐久性研究[J]. 混凝土,   2013.

[40] 基于接触非线性的安全销极限承载力分析[J]. 水电能源科学,   2012.

[41] 碳纤维复合芯导线的特性及应用[J]. 水电能源科学,   2012.

[42] 输电线路新型复合式基础试验与计算方法探讨[J]. 水电能源科学,   2012.

[43] 活性粉末混凝土力学性能及冻融性能研究[J]. 实验力学,2012.

[44] 碳纤维复合芯导线与传统导线的比较研究[J]. 华东电力,   2011.

[45] 钢管角钢组合塔节点板的破坏模式分析[J]. 华东电力,   2011.

[46] 输电线路防灾减灾安全销的设计[J]. 中国电力,   2011.

[47] 钢纤维掺量对活性粉末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[J]. 实验力学,2011.  

[48] 钢管角钢组合塔节点的极限承载力研究[J].华东电力,2011.

[49] 活性粉末混凝土的研究与应用进展[J]. 东北电力大学学报,   2011.

[50] 超高压部分预应力活性粉末混凝土电杆的设计[J].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(自然科学版), 2009.

[51] 独塔斜拉桥的环境振动试验与分析[J]. 实验力学,   2009.

[52] 输电塔在线路覆冰作用下的极限承载力分析[J]. 华东电力,   2009.

[53] 500kV活性粉末混凝土电杆的设计[J]. 中国电力,   2008.

[54] 基于PSD法输入的输电塔结构随机振动分析[J]. 中国电力,2008.

[55] 高耐久性活性粉末混凝土电杆的设计研究[J]. 华东电力,   2008.

[56] 斜拉桥的动力特性分析与试验研究[J]. 世界地震工程,2008.

 

科研项目:

1.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,URPC预制梁外壳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性能与设计研究,项目编号:51878128,项目负责人;

2.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,活性粉末混凝土梁柱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,项目编号:51378095,项目负责人;

3.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,活性粉末混凝土柱抗震性能实验与设计研究,项目编号:50878040,项目负责人;

4. 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,装配整体式RPC-NC组合截面结构关键技术研究,项目编号:20180101064JC,项目负责人;

5. 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,输电线路抗冰过载保护金具的研发,项目编号:201105061,项目负责人;

6. 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,活性粉末混凝土(RPC)的应用研究,项目编号:20060506,项目负责人;

7. 吉林省送变电工程公司,淮南-南京-上海1000kV特高压交流工程扩挤支盘桩试验研究,项目负责人;

8. 南方电网科技发展项目,35kV线路导地线断线原因分析及老旧导线剩余寿命评估,项目负责人;

9.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,受压构件承载力研究,项目负责人;

10. 广东电网公司佛山供电局,220kV熙悦输变电工程跨江铁塔节点试验及研究,项目负责人;

11. 广东电网公司佛山供电局,东坡配套220kV线路工程铁塔节点试验及研究,项目负责人;

12.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,杆塔组立施工荷载对杆塔结构影响的研究,项目负责人;

13.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,塔施工组立螺栓间隙对结构性能的影响,项目负责人;

14. 大连理工大学,钢筋混凝土构件试验研究,项目负责人。

15. 专利转让项目,江西饶电电杆实业有限公司,高强度高导电性的活性粉末混凝土电杆及其制作方法,第一发明人

科研成果及奖励:

2018年度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,高压输电线路设计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,排名1

2015年度吉林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二等奖,活性粉末混凝土及其工程应用研究,排名1

2014年度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,输电线路抗冰灾研究与应用,排名1

2012年度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,输电线路冰致灾变机理及输电塔健康监测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,排名2

2012年度吉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,极端气象条件下输变电结构体系减灾仿真及损伤评估,排名2

2011 年度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,高耐久性高强活性粉末混凝土电杆的开发与应用,排名1

 

教研成果及所受奖励:

目前主持省级教改项目1项,获吉林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,三等奖1项。

已毕业硕士人数:

74

在读硕士人数:

18

上一条:建筑工程学院导师名录

下一条:陈洪洲

关闭窗口